整个拍摄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:前期筹备、拍摄执行、后期制作。绝大部分的“坑”都源于前期准备不足。
第一阶段:前期筹备 - 万事俱备,方能高枕无忧
(这是最重要的阶段,准备越充分,现场问题越少)
坑1:brief模糊,目标不清
现象:给导演/制片公司的需求简报(brief)只有一句话“拍个高大上的广告”,没有具体目标、受众、核心信息、投放渠道。
后果:团队方向错误,成品与预期相差甚远,反复修改,浪费预算。
避坑指南:
明确核心信息:一句话说清你想让观众记住什么?
定义目标受众:给谁看?他们的喜好和痛点是什么?
确定投放渠道:是投放在电梯智慧屏(15秒)、电视台(30秒)还是社交媒体(45秒/60秒及以上)?这直接决定了视频的节奏和叙事方式。
提供参考片:找2-3个你喜欢的和1-2个你不喜欢的TVC样例,直观地沟通“调性”和“质感”。
坑2:预算与预期严重不符
现象:用10万的预算幻想达到100万的视觉效果。
后果:要么找不到合适的团队,要么团队接单后通过削减环节、降低质量来勉强完成,成品粗糙。
避坑指南:
坦诚沟通预算:与制片方坦诚沟通你的总预算范围,专业的制片公司会告诉你在这个预算内能做到什么程度,并帮你合理分配资金。
了解成本构成:一个大制作TVC的成本通常包括:创意策费、导演费、制片费、摄影师/灯光师/美术指导等主创人员费、演员费、场地费、器材费、美术置景费、服装化妆费、餐饮交通费、后期剪辑调色特效费、音乐版权费等。每一项都要有清晰报价。
坑3:团队选择只看作品集,不看沟通和流程
现象:被导演华丽的作品集吸引,但忽略了其团队的执行力和沟通效率。
后果:拍摄过程混乱,沟通成本极高,遇到问题解决能力差。
避坑指南:
多方考察:除了看作品,更要了解团队的口碑、工作流程和过往合作案例。
关键人员沟通:务必与导演、制片人进行深度沟通,确保你们在创意和理解上同频。
明确合同条款:合同必须详细规定交付物、修改次数、超时超支责任、版权归属等,不要相信口头承诺。
坑4:PPM会议走过场
现象:制作前会议(Pre-Production Meeting)准备仓促,细节没有敲定。
后果:现场所有人对方案理解不一致,导致拍摄效率低下,甚至需要返工。
避坑指南:
认真对待PPM:这是拍摄前最重要的会议。会上应确认最终脚本、分镜脚本、演员定妆照、美术场景方案、影调参考、拍摄日程(Call Sheet) 等所有细节。
全员参与:品牌方决策人、导演、制片、摄影、美术等核心成员必须全部到场,并确认签字。
坑5:忽略后勤保障
现象:忽略了天气、交通、电力、餐饮等“小事”。
后果:拍摄日演员迟到、设备没电、团队饿肚子,严重影响士气和进度。
避坑指南:
制定应急计划:户外拍摄必须有雨天的备用方案。
核对清单:确保制片团队准备了充足的电源、发电机、舒适的休息区和准时供应的餐饮。
购买保险:为所有工作人员和设备购买意外保险,以防万一。
第二阶段:拍摄执行 - 计划赶不上变化,应变是关键
坑6:品牌方过多干预现场创作
现象:品牌负责人现场临时提出新想法,指挥摄影师如何运镜,要求演员改变表演方式。
后果:打乱导演工作节奏,破坏创作氛围,导致工期延误,引起团队反感。
避坑指南:
信任专业:既然选择了团队,就应信任他们的专业判断。现场决策应充分尊重导演。
指定唯一对接人:品牌方最好只派1-2位决策人到现场,避免多人七嘴八舌。意见应通过制片统一传达。
关注结果,而非过程:关注表演情绪、画面内容是否符合要求,而不是具体用什么焦段的镜头。
坑7:盲目追赶进度,忽视细节
现象:为了赶时间,对服装穿帮、道具摆放、背景杂乱等细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后果:这些细节在镜头下会被无限放大,后期无法修补,成为永久的遗憾。
避坑指南:
设立监看位:品牌方和导演应在监视器前仔细查看每一镜的回放,重点关注细节。
专人负责:场记、美术、服装师要时刻紧盯,确保连续性(如茶杯里水的多少、演员发梢的位置)。
坑8:素材管理混乱
现象:存储卡混乱,没有及时备份和整理素材。
后果:数据丢失是灾难性的,可能导致整个项目重拍。
避坑指南:
“三备份”原则:专业DIT(数字影像工程师)会在现场立即将素材至少备份到三个不同的硬盘中,并进行校验。
及时确认:当天拍摄的素材,当天必须由导演或品牌方确认无误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。
第三阶段:后期制作 - 细节定成败
坑9:粗剪阶段纠结于精修细节
现象:在粗剪阶段就开始纠结颜色好不好看、字幕字体美不美、某个特效够不够完美。
后果:浪费时间,忽略了整体结构和节奏这个更核心的问题。
避坑指南:
分阶段反馈:
集中反馈:将所有反馈意见整理成文档,一次性提供给后期团队,避免零散沟通。
粗剪:只关注结构、节奏、叙事逻辑和镜头顺序。
精剪:确认转场、音效、简单图形和旁白。
调色/混音/包装:最后再精细化处理颜色、声音和动态图形。
坑10:修改意见不明确
现象:反馈意见是“感觉不对”、“再大气一点”、“颜色不好看”。
后果:后期师完全靠猜,反复修改也达不到要求,双方都很痛苦。
避坑指南:
使用参考帧:在视频的某一帧上画圈标注,并明确说出“希望这个产品的颜色像参考图这样更鲜艳”或“这个转场希望参考XX广告的第5秒那样”。
使用精确词汇: instead of “更快”, say “在2秒处剪掉”; instead of “更暖”, say “色温增加到6500K”。
坑11:忽略音乐版权和混音质量
现象:为了省钱使用网络上的“免费”音乐或有版权问题的流行歌曲,或者忽视声音设计。
后果:轻则视频被平台下架,重则收到律师函要求巨额赔偿。糟糕的混音(人声小、音效刺耳)会让大片感瞬间消失。
避坑指南:
使用正版音乐:购买可靠的版权音乐网站(如Epidemic Sound, Artlist, 新片场等)的会员,或委托作曲师原创。
重视终混:确保旁白清晰、音乐和音效层次分明,这是专业度的体现。
总结:终极避坑清单
Brief要具体:目标、受众、渠道、参考片。
预算要匹配:坦诚沟通,合理分配。
合同要细致:交付标准、修改次数、版权、付款节点。
PPM要认真:所有细节会前敲定,签字确认。
现场要信任:专业人做专业事,品牌方盯结果而非过程。
素材要备份:遵守“三备份”原则,当日确认。
后期分阶段:先定结构节奏,再抠细节效果。
反馈要精确:用参考帧和具体时间码说话。
版权要清晰:音乐、字体、素材务必使用正版。
成片要校验:交付前在不同设备(手机、电脑、大屏)上检查最终版本。
希望这份指南能帮助您顺利完成下一次TVC拍摄,做出既叫好又叫座的精彩作品!